编辑 | 吴说区块链

在 4 月 6 日 BNB Chain Super Meetup 香港站现场,币安前 CEO CZ 分别与 KOL 土澳大师兄及 Tron 创始人孙宇晨展开交流。CZ 表示,注意力几乎都被 Memecoin 吸走了,连我们做交易所的都不知道该上哪个币;长期的方向还是支持 BUIDL 的人,一个真正能走得远的项目,必须有真实用户、有收入、有利润,这样用户才能持续获益,币价也能稳住;我自己对 Meme 这块的学习有点失败,也确实对社区造成了一些问题;最近在看一本关于英伟达的书,叫《The Nvidia Way》;币安的 Web3 钱包确实不太好用,竞品过去几年已经积累了很多优势,币安团队在短期内很难完全追上;Memecoin 的难度一点不比传统项目低,它也需要很用心地打磨内容和叙事,才能真正脱颖而出,要有优质的 IP、持续的内容输出和一个靠谱的团队;不要着急发币,真正想长期 BUIDL 的团队,现在其实更容易拿到钱 — — 只是方式不是靠发币,而是找合适的机构合作;要做你真正热爱的事情;要有持久力,能不能坚持下去,是判断一个人或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的关键。

不一样的周期:炒作热、信仰崩、建设者缺位

土澳大师兄:我认识 CZ 很多年了,但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线下见面,算是“网友奔现”。我叫土澳大师兄,2016 年在澳洲入行。回顾自己在币圈做得最对的一件事,就是早期就参与了币安交易所,当时 ICO 还在一美元左右买入 BNB,到现在还拿着。所以今天非常荣幸,代表社区来采访 CZ。

我从社区这边收集了很多问题,时间有限,只能挑一些稍微“刺激”一点的来问。

首先,很多人都感觉这个周期非常不一样。VC 币逐渐边缘化,Memecoin 崛起,连特朗普都开始支持加密货币。整个行业似乎出现了某种“信仰崩塌”。你怎么看当前的市场状态?

CZ:我先问一句,在场有多少人是冲土狗玩 Meme 的?(很多人举手)

那我可能要说一些你们不爱听的话:冲土狗可以,但它不应该成为整个币圈的全部。这一轮 Meme 的声量太大,某种程度上其实对行业并不健康。

当然,市场上本来就该有寻找财富密码的,也该有真正 BUIDL 的建设者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注意力几乎都被 Memecoin 吸走了。Meme 玩家找不到十倍、百倍币的时候会失望,真正做事的项目没人关注,也觉得“不好玩”。连我们做交易所的都不知道该上哪个币。

这个社区氛围是不健康的,我们确实需要一些破局的方法。

破局:让真用户、真收入的项目站出来

土澳大师兄:你觉得现在找到破局的办法了吗?

CZ:还在过程中,没办法一蹴而就。

我们长期的方向还是支持 BUIDL 的人。一个真正能走得远的项目,必须有真实用户、有收入、有利润,这样用户才能持续获益,币价也能稳住。

我并不反对追求快钱的人,但现在慢钱玩家获得的支持明显不足。所以我们今天也在办 MVB、在投项目,我个人也跟很多 Builder 保持交流,就是希望把这个生态撑起来。

HODL 还值得坚持吗?

土澳大师兄:我自己算是 HODL 派,其实最早受到你那句名言影响:“If you can’t HODL, you won’t be rich”。过去几个周期确实拿到了不错的收益,但这轮感觉反而被“惩罚”了。你觉得现在还适合继续坚持 HODL 吗?

CZ:我还是那句话,HODL 是一个方法,但前提是你要看懂基本面。

你不能看见几千个代币就都去囤。大部分代币最终会归零,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,是那些有真实应用场景、有基本面的项目。

除了 BTC,还有谁能跑赢它?

土澳大师兄:所以除了比特币,你觉得还有其他代币值得尝试、可能跑赢 BTC 吗?

CZ:其实已经有了不少。从长期来看,以太坊从创立到现在,是跑赢比特币的;BNB 从发行至今,也跑赢了比特币和以太坊(指的是同一时间段内的表现,不是比发行价)。

当然,比特币的地位还是储备资产,长期持有一定是增值的。但在特定阶段,有几十上百个代币是有机会超越比特币表现的,只不过要靠认知和坚持去捕捉。

如何看待 BNB 的估值?

土澳大师兄:有文章说 BNB 的合理估值应该在 3000 美元以上,你怎么看?

CZ:我猜那篇文章应该是 Hash Global 写的。他们是 BNB 的长期支持者,从六美元开始一路喊多。他们对 BNB 的研究甚至比我们还深。

具体价格不是我来决定的,是由市场决定的。我们要做的是扩大 BNB 的使用场景,无论是在中心化交易所、DEX、还是链上应用,场景越多,价值越高。

目前我们也在 DeFi、NFT、GameFi 等方向持续投入,也有国家来找我们,希望将 BNB 用作本国认可的数字资产。这个路径我们正在推进,没什么秘密,就是把事情一件件做好。

土澳大师兄:你觉得 BNB 能涨到多少?

CZ:这个我真不好说,涨多少不是我能控制的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继续建设,持续扩大应用和生态。

“BNB 养老院”:福利大户砸盘争议?

土澳大师兄:最近有个社区讨论挺火,说 BNB HODLER 福利太好,成了“养老院”。每次新币上线,大户分得多,砸盘快,散户接盘,你怎么看?

CZ:我觉得持有 BNB 的人越多越好,愿意靠 BNB“养老”的人也越多越好,因为 BNB 是限量的。只要大家愿意长期持有,那就是对生态的支持。

有人说 HODLER 没做事,但其实正是这些 HODLER 提供了市场的稳定性,才让 BNB 具备强大的抗跌能力。所以我们要感谢他们。

对 BNB Chain 的反思与展望

土澳大师兄:那说说 BNB Chain。过去看到你们做了很多努力,甚至有人说是在“人造牛市”。你觉得目前的发展达到了你的预期了吗?

CZ:说实话,还是低了一点。BNB Chain 在生态建设上其实还不够。

以前我在做币安 CEO 的时候,会亲自花很多时间去推动。但过去一年多,我更多精力花在美国的一些合规事务上,对链本身关注度不够。这期间 Meme 热潮持续,但 BNB Chain 基本没有参与。

现在 BNB Chain 稍微回暖了一些,但力度还不够。未来无论热点是什么,这种缺席的情况不能再发生。

我们正在补足短板,重点会在基础设施、DeFi、AI、DeSci 等方向持续投入。BNB Chain 起步时资源有限,关注度也不如以太坊。但我相信我们有机会把生态做得更强大。

今天我和 MVB 的 16 个项目开会,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创意,都值得去推动。

Meme 币泡沫与社区认知

土澳大师兄:你最近在 Meme 方面也做了不少尝试,比如发狗狗照片带动 PVP,一些人觉得好玩,也有人觉得引发了不必要的热度。你怎么看 Meme 币这波浪潮?

CZ:说实话,我自己对 Meme 这块的学习有点失败,也确实对社区造成了一些问题。

当初我只是想发点狗狗照片带带流量、活跃一下社区,但没想到带来连锁反应 — — 我发一张照片,马上就有几百个 Meme 项目上线,PVP 立刻出现。

社区开始希望我“选一个”,但我觉得这不是我能选的,应该由社区决定。Meme 本质是社区文化,但来得快,走得也快。是否能持续发展,还得看后期社区怎么运营。

我们会支持社区热度高的项目,但也会看它是否合法、是否合规。

至于 BNB Chain 上能不能跑出一个十亿市值的 Meme,我不确定。Solana 上已经跑出来几个了,BNB 还没有。但未来能不能再跑出来,也不好说。

我个人不买 Meme 币,也没有买过 NFT。我不太炒币,我的精力主要放在基建和行业底层设施上。

如何看待社区建议与批评?

土澳大师兄:我看到你经常刷推特,大家在上面给你很多建议和评价。你会采纳吗?

CZ:现在确实时间比较多,我也在推特上花了不少时间。大家有赞扬有批评很正常,我不太会介意。但如果是有建设性的建议,我们当然会采纳。

如果是谩骂或者不实信息,我们也会适度澄清。推特我会认真看,微信群就很少看了。

土澳大师兄:那看到负面评价你会难受吗?

CZ:不会。我脸皮比较厚(笑)。面对批评,要学会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,看看对方为什么这么说。没必要太把自己当回事,别人骂你、夸你都不必太在意。

给新手的建议:不要幻想一夜暴富

土澳大师兄:那如果是现在才进圈的新手,你觉得现在是好时机吗?有什么建议可以规避风险?

CZ:我觉得什么时候进圈都不算晚,关键是你怎么进。

最重要的是搞清楚项目的基本面,不要幻想一夜暴富。十倍、百倍的东西,赔起来也一样快。刚入圈的用户建议少量参与,分批买入,用定投方式比较稳妥。

心态上也要准备好接受波动。币圈本来就波动大,尤其像 DeFi、Meme 这种板块,涨跌非常剧烈。看好长期发展的人,要能拿得住。

你在读什么书?

土澳大师兄:你现在在看什么书?

CZ: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英伟达的书,叫《The Nvidia Way》。写得挺好,可以看到他们是怎么从零开始创业、构建生态的。

想对社区说的一句话

土澳大师兄:好的,那我们今天差不多了。你还有什么想对社区说的吗?

CZ:其实就一句话:关注基本面,坚持 BUIDL。短期投机可以有,但一定要评估风险。我们也会持续投入,为整个社区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。

CZ 与孙宇晨分享日常与运动习惯

孙宇晨:第一个问题是,CZ 平常最普通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?

CZ:我一般是晚睡晚起,起床后先看一下信息。每天的安排其实都不太一样。大部分时间我是在床上工作,因为我的腰不太好。差不多到中午的时候会去健身一会儿。如果下午有会就开会,如果没有,我就会出去做点运动。然后平常就是开会、见人,生活说实话挺无聊的。

孙宇晨:那除了工作之外,你平时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呢?

CZ:我主要还是做运动类的活动。最近我在学风筝冲浪,就是那种一个大风筝拉着你,脚下踩个板,在水上滑行。除了这个,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了。你呢?

孙宇晨:我也是,最近也是晚睡晚起,原因也挺多的。我现在一般也是早上 11 点起床,然后基本就是全天开会。以前我创业比较年轻,腰还行,现在也不太行了,哈哈哈。现在腰是个大问题。所以平常会去跑步、健身一下,主要是为了让腰保持正常状态。整体来说,日常就是开会、见人,和你差不多。

CZ:听说你女朋友是个运动员,对吧?

孙宇晨:哈哈,这个现在还处于保密阶段,希望以后有个好结果。

CZ:OK,那估计也保密不了太久,哈哈。

Giggle Academy:以数字教育改变全球

孙宇晨:我看到您最近也很注重教育,还推出了一个新的教育项目叫 Giggle Academy。我自己十年前在马云的湖畔大学学习过,感觉无论是青少年教育还是创业者教育,对于培养新一代人才都非常重要。我想问问 Giggle Academy 后续有什么打算?你有没有计划布局创业教育,去培养更多创业者?

CZ:我觉得是这样,大概一年前我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:现在我能做的事情里,哪一件对社会的正面影响最大?我考虑了很多方面,最后觉得教育是影响力最大的。

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存在很多问题。首先,目前全球大概有 1.2 亿人完全没有受教育的机会,他们没有学校可上。其中大概有七八亿是成年人,文盲,没有文化水平。更严重的是,这些人中大约三分之二是女性,而且多集中在非洲、东南亚这些较为贫穷的地区。除此之外,还有三五亿儿童也无法接受教育,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附近根本没有学校。

我认为,按照现有的技术,我们完全可以把所有的教育内容数字化,通过一个 App 来完成教学。我们不需要传统的老师、学校,只要有互联网和设备就行。我还特地算了一下,比如把一年级的英语做成一个高度游戏化、吸引孩子的内容,大概只需要 100 万美元。如果我们要做 12 年的内容,差不多就是 1,200 万美元,再考虑 30 个不同科目,总投入大概是 3 亿美元。

也就是说,3 亿美元就可以把 18 年的教育内容全部数字化,通过电子方式普及出去。更重要的是,这笔钱只需要投入一次,因为一年级的英语不会经常变化。做完一次后,就可以无限地传播和扩展,投资回报率非常高。

而我追求的回报,不是金钱,而是社会影响力。能帮助别人,我就会感到满足和开心。这件事对我来说意义非常大,所以我组建了一个团队来做这件事。一开始是从一年级开始做,后来发现一年级已经有点晚了,所以我们决定从两岁开始教。小孩只要开始学,我们就开始教,教到 18 岁,甚至后续延伸也没问题。这个成本本质上是一次性投入,却能让几百万、几千万,甚至几亿人受益。我觉得这完全是值得去做的投入。

我觉得我算是比较幸运的。虽然去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的事,但也因此退下来、退休了,现在时间充裕,资源也还算足够。我虽然不算特别年轻,但也还不老,还可以做些事。拥有这几个条件组合的人其实不多。所以我相信一句话:If you can, you must — — 如果你能做,你就必须去做。

所以我在做这个教育项目真的很开心。我每周大概只跟团队开一两次会,由他们的独立团队负责推进,但每次开完会我都特别高兴,觉得这件事真的很有意义。我也会持续做下去。我相信三到五年内,我们可以把整个 18 年的教育体系都覆盖到,而且是完全免费的。

我这套教育不是为了让小孩拿到大学文凭,甚至不是为了高中毕业证,我的目标是让他们能找得到工作。我希望教他们一技之长,只要能找工作就行。所以这是我特别想发力的方向,这个项目我做得特别投入,也觉得非常好玩。

孙宇晨:对,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梦想。10 年前我读湖畔大学的时候,刚好是阿里巴巴在美国 IPO 的时候,马云校长当时也特别关注创业教育。而我觉得 Giggle Academy 的这个愿景,甚至比湖畔大学还要大得多。

CZ:不太一样啦,马老师一直都很厉害,哈哈哈,我也不好去比较。但我确实想做的是从小孩阶段的教育开始,从两岁一直到 18 岁。而且其实 16 岁的小孩就可以开始学编程了。我觉得马云做的是更高阶的教育,我们则是更基础、更早期的。

你刚刚提到要不要教创业?我觉得这是必须要教的。我们也会教创业、金融、情商、谈判技巧,还有怎么处理困难问题。这些内容目前的学校体系基本不教,但它们其实是每个人在社会上都需要具备的生存技能。我们也一定会教数字货币和 Web3,这些内容我们都会覆盖。

如何说服政府支持区块链:以效率为卖点

孙宇晨:您最近频繁与世界各国总统见面,包括前一段时间刚刚签订的一些备忘录。我想问问,您怎么看让一个个主权国家逐步支持区块链?以及您在与每位总统会面时,都是如何说服他们支持区块链的?

CZ:我觉得现在有个很好的现象 — — 是他们来找我们,不像以前是我们主动去找他们。我做销售或者 BD,一般是很被动的模式,我喜欢“愿者上钩”的方式,因为这样成功率最高。别人主动找你,说明他们的意愿已经很明确了。相反,如果是我们主动去找,那整个销售流程会很长。

你想跟政府,尤其是总统这一级别的人沟通,其实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听你从头解释区块链。所以现在的情况变了,是他们自己有兴趣想了解,比如美国这边已经表示他们想要更积极地支持区块链。包括像 Elon Musk 也在推动,美国的政府文件中也提到希望利用区块链来提升治理效率。结果就是,很多其他国家不想落后美国,反而希望更快地推进。

我现在住在阿联酋,他们就来找我说想要做这件事。他们知道我住在那边,就主动联系我,说“那就找 CZ 吧”。所以我现在跟多个国家政府都有接触,很多是请我担任顾问,协助他们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。

对我来说,这件事非常有意义。我也希望各国能制定出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监管框架,我愿意无偿花时间去做这些事情。

之后再进一步,就是政府如何实际应用区块链。第一个方向是身份系统,也就是我们说的 DID(去中心化身份标识符)。有了 DID,接下来就需要钱包,而我们通常会推荐我们参与支持的钱包,比如 Trust Wallet 等。

有了 DID 和钱包之后,这个身份系统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呢?比如申请签证、出入境管理、申请银行账户、土地所有权登记、医院就诊、学历认证、政府采购等。这些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来实现数字化和去信任化。

我最近也跟很多国家在讨论这些方案的落地。当然,这些方案我一个人也没法执行,所以我会拉上很多合作伙伴,包括我们投资的项目方,一起来帮这些政府推动实际应用。

我对这件事特别有热情,因为这能让区块链不再只是局限于“交易”这个单一用途,而是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实用场景。当这些应用多了之后,交易量自然也会上升。

我作为一个行业内比较大的交易所的主要股东,只要行业扩大,我自然也能受益,所以这件事情对我个人、对整个行业都是双赢的。我非常愿意投入精力去做这件事。

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,不是吹牛 — — 但大多数国家在区块链行业寻找合作对象的时候,通常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我。当然也会想到你(笑),但他们很多是真的主动找上门来的。你可能比较忙,我现在相对清闲一些,就可以更频繁地与他们互动。

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格局变了,现在是很多国家需要我们,而我们也有能力去支持他们。

孙宇晨:是的,那我想问问您,现在从全球范围来看,按照地区或者文化来分,您觉得哪些国家的政府对区块链最友好、最积极?

CZ:其实现在很多国家都对这个行业表现出兴趣。我接触的国家还不算非常全面,虽然很多国家来找我,但真正深入聊过的大概就十来二十个。毕竟我也不可能跟几百个国家都建立联系。

我接触得最多的当然是阿联酋,我目前也住在那里。他们对区块链行业的态度非常正面,推进力度很强。

再来看美国,作为一个大国,它整体上对区块链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。而香港目前也是非常正面的一个例子。虽然他们现在的监管条款还有点严格,但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是有改变、想开放的意愿。

泰国和马来西亚对区块链也都非常热情,包括日本其实也一直是对这个行业比较开放的国家。新加坡目前处于中等水平,他们既不特别激进,也不保守。

另外,像最近有签署合作意向的国家,还有像科特迪瓦这种非洲国家,以及巴基斯坦,现在对数字货币也是非常正面。

币安钱包的产品体验问题与优化建议

呢喃猫商学院代表:我们想问的是关于币安钱包的问题。现在 IDO 活动已经非常活跃,我们观察到社群里有很多人自发地邀请家人和朋友来参与。

但也有个问题 — — 很多人拿到 Token 后马上就卖掉了,资金并没有办法长期停留在链上。我们认为,可以在领取 Token 的界面增加一个组件,把 BNB 和新币自动加入 LP(流动性池)交易对,这样可以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,让资金留在 BNB Chain 上。

另外,我相信 CZ 您也是币安钱包的长期使用者。您觉得目前钱包是否已经完善?如果还不是,您最希望改进的是哪一个功能?谢谢。

CZ:好的,首先我现在其实不再负责币安的日常运营,但你提的建议真的非常好,我觉得他们应该马上考虑采纳。加一个 LP 交易对的选项,这是非常具体、直接、而且建设性的反馈。

关于产品体验的问题,老实说我认为币安的 Web3 钱包确实不太好用。从用户体验角度看,它确实比一些竞品差不少。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,而竞品过去几年已经积累了很多优势,我们这个团队在短期内很难完全追上。

不过,币安有一个很大的优势,那就是生态。很多竞品没有自己的链,或者已经不再积极建设,因此他们无法获得最优质的项目资源来进行 IDO。但币安不一样,它有中心化交易所的基础、有庞大的用户量,还有最重要的一点 — — 用户的长期信任。这是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。

虽然产品体验上确实做得不够好,比如你现在想搜一个热门币,或者在某个热炒的项目里查找相关信息,可能在钱包里都很难找到。但我们也确实看到最近几个星期在做改进。只不过,老实讲,跟竞品相比还是有差距。

我认为这一块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。非常感谢你提出的反馈,提醒了我们要更快去优化产品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
Memecoin 是流动性游戏还是可持续叙事?

谢家印:我是 Bitget 的华语负责人谢家印,孙哥是我以前的老板,CZ 大表哥是我非常崇拜的……

CZ(插嘴):未来的老板(笑)。

谢家印:我想请教两位一个问题,现在大家都知道 Memecoin 非常火。但我觉得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:它的流动性到底能持续多久?或者说,Memecoin 的叙事能不能长久持续?还是它本质上就是一场流动性的游戏?想请教两位的看法。

孙宇晨:好的,我觉得 Memecoin 表面上看好像谁都可以发,很多团队都在做,但实际上,真正市值高、做得好的 Memecoin 背后也都有持续运营的团队在认真努力。

比如 Dogecoin、Pepe 这些我们行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Memecoin,其实它们都有持续地在运营社区、经营内容,不只是发完币就结束了。反过来我们也看到一些失败的 Memecoin,比如一些每天都有人 launch 的项目,一上线就市值 10 万美金,然后很快就崩盘,就是在拼谁先跑。

所以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,项目方和炒币者都要“有格局”。但现实是,真正有格局的人往往被割。其实我觉得恰恰相反,成功的项目必须有格局,必须把这个项目长期经营好,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,要有优质的 IP、持续的内容输出和一个靠谱的团队。

所以我个人认为 Memecoin 的难度一点不比传统项目低,它也需要很用心地打磨内容和叙事,才能真正脱颖而出。

CZ:我认为 Memecoin 这个模式确实非常难。确实有一些好的 IP、点子或者文化符号是可以留下来的,比如 Dogecoin 能活到现在,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。创始人早就不管了,结果是 Elon Musk 接手了,而且据我所知,Elon Musk 其实并没有真的持有 Dogecoin,他只是觉得它有趣而已。

Memecoin 最大的问题是它的顺序和传统项目不同。它是先发币,再去找业务模式,再去建产品。这其实非常不利于可持续发展。

传统项目的路径是,你先写个白皮书,把计划想清楚,再发币筹资,按计划推进。而 Memecoin 先发币,产品还没着落,就很容易出现方向混乱。一旦发币后,项目的灵活性就大大降低,转型也变得困难。所以我一直建议:在没有找到 Product-Market Fit 之前,不要急着发币。

你应该先验证产品真的有市场,然后发币才能真正助力增长。但 Memecoin 模式不一样,它就是先有一个 Meme,然后再硬找一个应用场景,比如支付或者其他用途,但这些场景很多都站不住脚。它没有真正的产品支撑,只靠一个文化梗、社区热情,很难有黏性。你必须真的“特别好玩”,社区共鸣足够强,才可能留下来。

所以这种模式下能成功的不会很多,大部分都活不长。相比之下,传统项目如果以产品为导向,反而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我觉得 Memecoin 是一个很难跑通的模式,虽然现在火,但能留下来的不会太多。

浮躁市场下长期 BUIDL 团队的融资难题

Clara:大家好,我是 Cycle Network 的 Clara,我们是由 Binance Labs 孵化的项目。我想就刚才 CZ 老师提到的长期 BUIDL 这个话题继续请教一下。首先也非常感谢您一直号召大家用更长远、可持续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行业。

但我想指出一个很现实、严峻的问题:在当下这个比较浮躁的市场环境中,确实很多真正想长期建设的团队,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,比如融资变得很困难。想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?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我们这些正在坚持 BUIDL 的团队?

CZ:其实我觉得融资困难既是一个挑战,也是一种机会。

我们现在反而更愿意去投那些能静下心来、认真做产品的团队。只要我们碰到这样的项目,我们都非常愿意投。现在市场上很多项目都在发币、搞 token launch 平台、AI agents,一个 AI agent 就能一分钟生成一个,然后再发一个币……对于这种一味追热点、缺乏持续投入的,我们反而兴趣不大。

而真正想长期 BUIDL 的团队,现在其实更容易拿到钱 — — 只是方式不是靠发币,而是找合适的机构合作。你如果来找我们 YZi Labs,我们就很愿意投资。

从投资角度来看,这就像是在熊市里投资。虽然现在严格意义上不算是熊市,但这个牛市也不是特别“牛”。但正因为如此,我们觉得现在的市场环境反而更适合投资 — — 尤其是那些在困难中仍然坚持建设的团队,我们会特别看重。

所以我的建议是:不要着急发币。现在市场上还是有不少投资人有钱,虽然很多散户在追逐 Memecoin,但机构投资人依然在寻找真正有价值、有长期潜力的项目。

另外,虽然现在大家对 VC、VC 币意见挺多,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。我们在 YZi Labs 投的项目,比如你们熟悉的 Luna、Terra 这些,我们到现在都还持有,没有去砸盘。我们是长期主义者,真的希望项目能成功。

我们会根据项目的需要协助设计 token model,帮助你们设计出适合长期发展的代币机制,而不是那种一上线就能砸盘套利的结构。

所以我认为,在逆境中反而是最容易发现好项目的时候。只要你愿意去寻找机会,我们也愿意伸出手。

Clara:是的,我想补充一点。刚才我一直在听您讲长期 BUIDL 的话题,您也提到了像用户数、流水这些属于正向外部性的重要指标。

我其实也希望借今天这个机会,借这个麦克风,呼吁大家多关注那些真正做长期建设的团队。情怀这件事,不是说说而已,是真的需要被更多人看见和支持的。希望大家能一起推动行业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
如何推广优秀产品?对新一代 BUIDLER 的建议?

观众:首先谢谢两位今天的分享,真的很有启发。CZ 最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 “pay to reach”。我有两个问题:第一个是,如果出现了一个新的产品,并且它比已有的产品更优秀,您会怎么去利用它、推广它?第二个问题是,您对未来的 BUIDLER 有什么建议?谢谢。

孙宇晨:好的,其实刚才这位同学还有前面那位提问者提的问题,我都挺有感触的。

像波场(TRON)和币安其实都是在 2017 年通过 ICO 融资启动的。我印象特别深,CZ 当时还在 Steemit 上写过一篇文章,我看了之后印象很深。他提到一个观点,其实很有道理:做一个好的区块链产品,不一定需要很多钱。

在我们那个年代,其实哪怕是 2017 年,很多最成功的项目反而不是融资最多的。反倒是一些认真做事的团队,可能就融了几百万美元,就足够构建出优秀的产品了。以太坊在早期也是只融了一点点钱。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的 BUIDLER 应该把重心放在产品、建设和用户需求上,而不是光盯着融资。

融资当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心态。够用就行,不一定非要追求所谓的“超级大 ICO”。有时候行业里有一种误解,好像非要做一个大的 ICO 才算成功,甚至把 ICO 本身当成了项目的全部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。专注产品本身,才是成功的根本。

CZ:对 BUIDLER 的建议就一句话:Keep BUIDLING,继续建设。

这听起来简单,但我想说的其实是两点。第一,你要做你真正热爱的事情。如果你对这件事有热情,那就值得你全力投入。第二,你要有持久力。能不能坚持下去,是判断一个人或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的关键。

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,无论过程中遇到多少挫折,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行业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了,现在还在不断努力。所以我想告诉新一代的 BUIDLER:如果你有热情,并且能够坚持,你就能走得更远。

(转自:吴说)